创新文化发展离不开“城乡记忆”

日期:2018/7/27    来源:本站原创
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原标题:创新文化发展离不开“城乡记忆”

  

  作者:上海市法学会副秘书长 汤啸天

  近年来,上海在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了长足进步,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多元多样,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上海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方面大有可为。

  必须注意防止“重城轻乡”

  从上海的文化遗产类型看,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非常丰富。应当破除旧观念,进一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着力彰显自然、传统和现代有机交融,东西方文化相得益彰的上海特色。一定要认清物质文化遗产虽能展现城市肌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能体现城市精神。保护两者要 “两手抓”,而且“两手都要硬”。就上海而言,必须注意防止 “重城轻乡”和“重物质文化遗产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倾向,实现区域协同、城乡统筹和空间优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上海的历史遗存中与城市有关的内容相对丰富,但也有弥足珍贵的乡村记忆,合起来可以统称 “城乡记忆”。这里所说的 “城乡记忆”是存留于城乡的风貌格局、岁月痕迹、文化脉络、情感升华,更是深深印刻在人们心底的文化基因。上海乡村形成、变迁和发展中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遗迹或者记录,以及人们对这些历史记录的情感凝聚,也需要运用信息化手段固定、保存、检索和利用,以彰显上海的包容、品位和个性。城乡一体化不是 “城乡一样化”,上海未来的发展应当避免 “有城无乡”。

  这首先需要加强理论研究。建议由民俗学作为学术研究的牵头单位,尽快建立上海的文化遗产与城乡记忆保护网站,实现全社会的信息共享。随着城市现代化的高速推进,应当在抓好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的同时,着力向年轻人传授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鉴于城乡记忆与文化遗产保护在很大程度上是柔性的,城乡记忆与文化遗产保护既有重合,也有区别,但发掘、保护工作在整体上可以一并运作。例如,是否可以选择传统村落中有条件的民居,探索改造成为 “抱团养老”的租赁空间。与此同时,探索形成上海村庄规划和农房设计管控导则的决策要尽快落实。

  “微更新”思路值得进一步拓展

  上海自近代以来积存下来许多具有鲜明特色、值得保留的建筑物。市政府提出 “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坚持多措并举,保护与改善民生相结合”的方针是正确的,下一步应当着力于 “留改拆并举”的制度化实施。随着城市的发展,有一部分老建筑确属不得不拆,但工作重点应当是 “留”与 “改”。 “留”不仅是在 “硬件”层面把原有建筑物保存下来,更重要也更艰难的是 “软件”层面的保存和利用。 “留改拆并举”不能停留在宣示层面,必须逐项落实且长期坚持,特别是要下苦功夫 “改”,防止 “拆真建假”。

  上海目前共有44片历史文化风貌区,在强化保护的同时, “微更新”思路很值得进一步拓展。所谓 “微更新”是拆除与风貌区不协调的违法建筑,避免大拆大动,从细微之处进行功能优化与面貌更新。 “微更新”虽称之为 “微”,但在培育协商共治意识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很大。 “微更新”的重点是功能优化,既要美观好看,更要实用好用。 “微更新”要体现 “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让历史遗存 “活起来”,并使居住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这需要真正回应民生关切,使之成为 “解民忧工程”,同时把听民意、集民智、解民忧贯穿于更新改造的全过程,让居民共同参与、共享成果。

  探索历史遗存“活起来”的具体路径

  上海的近现代文化遗存一定要多措并举,精心保护,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保护成效惠及当代、造福子孙。例如,上海现有列入保护的不少建筑物,在文字介绍中往往套用 “某名人曾经在此居住”的模式,给人感觉干巴巴的。如果引进志愿者参与管理与服务的模式,动员更多的文博志愿者用 “讲故事”的方式与观众互动,有助于探索出历史遗存 “活起来”的具体路径。一定要提升 “围绕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故事”能力,探索构建常态化、专业化、全媒体文化遗产传播体系。在加强史料的挖掘和研究阐释的同时,应当注意留下历史见证者口述历史等视频资料,尽可能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活的素材。

  去年上海发布了 《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但文件如何落实,还需要 “一分部署九分努力”。建议通过大调研,进一步细化落实方案。比如,如何深入发掘上海老城厢居民文化生活的历史事实,探寻上海老城厢独特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讲好上海文化的故事,传承上海城市精神;如何发掘传统文化优势融合时尚要素,加快发展影视、演艺、动漫游戏、网络文化、创意设计、出版、艺术品交易、文化装备;如何抢救江南文化根脉和海派文化源头,为载体发生变化的民间艺术形式(如灶花、刺绣、织布等)开辟生存发展的新空间,通过生态场的恢复,优化细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如何发扬对外文化交流的优势,探索具有直观美感、上海特色且与新媒体融合的新生长点,等等,都需要我们认真调查研究以进一步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发展。

  来源:文汇报 

(责编:WEBADMIN)

商贸推荐